生態調查與檢核
生態調查
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作為港口經營者的港務公司,高度重視海洋生態保育與陸域環境維護,並致力於配合國際航運趨勢及政府政策,推動綠色港口環保發展。在各港口建設方面,本公司始終堅持妥善評估,努力降低開發及營運過程中對環境的衝擊,持續掌握相關生態及棲地現況,以確保營運活動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並致力於促進海洋生態的健康發展。經調查評估,本公司營運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無顯著影響,亦未對環境或周遭物種造成負面衝擊。
臺灣港群生態保護相關作為
南星野鳥棲地保護區野鳥生態調查
2024年進行4次野鳥生態調查,記錄到鳥類多為普遍常見留鳥與部分常見候鳥及引進種,另記錄到4種珍貴稀有保育鳥種(PII 級)大冠鷲、東方蜂鷹、鳳頭蒼鷹、黑翅鳶,及2種其他應予保育鳥種(PIII)紅尾伯勞、燕鴴。
生態檢核
因港埠海堤工程多半涉及海岸線及地貌變更,設計上除考量產業使用需求,也須依當地現況不同,規劃生態補償方案,以增加生物多樣性,並參考「港埠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執行參考作業手冊」,各分公司應就所轄管之港口,以商港區域一定範圍內,委託專業單位( 團體) 或專家學者,進行是否有涉及生態環境保育議題之調查工作,並辦理已開發場所或原構造物範圍內之自評作業。本公司生態檢核辦理情形可於本公司官網「生態檢核」公告查詢。
生態保育與復育
港務公司致力於打造永續港口,推動海域與陸域並重的生態保育措施,不僅確保海洋生態穩定,也積極營造綠色環境,強化生物多樣性。
花蓮港北側(七星潭南側)之奇萊鼻海岸-狐蝠復育
臺灣狐蝠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狐蝠因臉長得像狐狸而得名,特徵是大眼金脖,體長約 20 公分,展翅長達一公尺,喜歡在夜間出沒。主要族群位於龜山島、綠島及花蓮,其中花蓮地區有本島唯一的穩定族群估計有 60~80 隻個體,是本島數量最穩定的地區,目前主要棲息地在花蓮港旁的美崙溪畔、北濱公園及瓊崖海棠綠色隧道等處。
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宣達公司 ESG 治理政策,特在花蓮港北側(七星潭南側)之奇萊鼻景觀間約 0.63 公頃廊帶劃設狐蝠復育區,於2024 年底廣植食用之植物,包含大葉山欖、瓊崖海棠、稜果榕、菲島福木、欖仁樹等狐蝠取食、停棲之樹種,未來將進一步與花蓮縣政府、林業署花蓮分署洽談辦理植樹節活動,以宣示本公司狐蝠保育及復育之決心。

安平港-紅樹林保護區
紅樹林係具防風、護堤、淨化污染,兼具生態保育、學術教育及經濟等多重功能,為避免安平港開發破壞原有紅樹林生育地,港務公司基於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永續經營理念,自1998年6月至2004年9月止於健康路紅樹林保護區執行生態移植復育計畫,保護區面積約為4.6公頃,呈現優美之⽔上森林景緻,港務公司持續執行環境清理維護工作,至今安平港紅樹林已是臺灣地區保護最周全之復育區之一。
為維護復育成果,安平港持續於健康路紅樹林保護區進行監測,監測頻率為1年2次,分別於春、秋2季進行,區內調查發現多種瀕危、易危植物,如繖楊、紅海欖、土沉香及欖李等,且植物生長情況良好。
臺中分公司-慈心基金會合作造林計畫
臺中分公司於2020年至2024年與慈心基金會合作造林計畫,於臺中港保安林種植木麻黃、黃槿、聖柳、草海桐等,共計35,000棵,面積約20.7公頃。
臺中港海域-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環境調查及保育規劃
臺中港配合世界港埠發展趨勢,延續優質港區與綠色港埠發展之目標,辦理臺中港海域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環境調查及保育規劃,並委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李沛沂博士進行白海豚海、陸上觀測、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邵廣昭教授進行食餌調查及國立臺灣大學陳琪芳教授進行水下聲學調查,調查結果發現臺中港為白海豚游經通過區域,白海豚於河口有較多探測環境及搜尋獵物位置之覓食行為,而大肚溪口及其南側海域測線為白海豚食餌漁獲量較高,且經聲學監測分析,推測臺中港海域南側為白海豚覓食區域。
綠帶復植與生態潮池
截至2024 年,港群綠帶面積達773 公頃,佔整體港區面積的12.69%。為維持港區植樹綠地,各港區於2024 年投入補/ 換植作業數量達80,222 棵,並定期執行樹木修剪及除草作業,維護港區綠美化環境。
基隆分公司2017 年迄今於臺北港物流倉儲區第一期48 公頃造地範圍內,沿外堤設置200 公尺寬之綠帶並種植150 公尺寬之帶狀防風林,面積約19 公頃。該區後續三期之造地計畫同樣沿外堤設置200 公尺寬之綠帶,除種植150 公尺寬之防風林以外,將再增加設置生態潮池( 預計2027 年施工),營造生態多樣性。
臺北港物流倉儲區生態潮池
於物倉區外防風林內以自然不施作任何人工放養或不置之方式形成生態潮池。利用圍堤沉箱預留4座出水口用作海水交換,潮池高程設計上將考量臺北港每日平均高低潮差約2m,利用漲潮時生物於潮池停留或覓食,俟退潮時將生物留置於潮池中,形成退潮時仍有海水狀態,在潮池中創造出多元之生態效果,並妥善利用海洋特性與構造物之間相互關係來達到創造生物生存基礎環境,讓海洋物種聚集於生態潮池。
- 效果/效益
- 創造與海域生態和諧共生,同時提供民眾親水遊憩之作用。
- 除維持生物多樣性,並創造多元生態的效果。
- 減少填海造地所帶來的生態環境衝擊。
- 執行時間/期程
2027年施工;預計2029年完工(預計預算新臺幣80,000千元)。
臺北港生態潮池剖面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