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題:能源管理
重大原因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國際社會對於溫室氣體減量議題愈益關注,並在2021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達成了「2050淨零排放」的全球共識。環境部預告將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已成為國家政策。港務公司檢視歷年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公司主要排放源為類別2能源間接排放(外購電力),佔總排放量約85-90%,為配合國家淨零政策,能源管理議題對港務公司極為重要。
影響與衝擊
環境面實際正面影響
政策/策略
- 本公司以「減少灰電使用」、「提高綠電供應」、「移除或減少排碳」等原則,降低自身因使用能源造成之溫室氣體排放。
- 永續發展策略委員會會議簡報之四、港務公司TIPC永續發展執行計畫針對執行計畫「改善設施設備」、「增加潔淨能源使用」。
預防或補救措施
- 目前於各港陸續建置智慧電錶至2025年,並由能源管理系統輔助管理單位掌握能源消耗、提高能資源使用效率、避免浪費之工具。
- 提供多元申訴管道,如公司信箱(另開新視窗)。
管理評量機制
- 節約能源推動小組每半年召開會議,針對各單位提出之問題,進行檢討與提出改善措施,且交通部每半年亦召開節約能源會議,針對各部屬機關執行檢討報告。
- 工程副總經理每季召開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建置工作小組會議,以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建置案推動進度並掌控各港執行進度。
- 依ISO14064-1管理審查程序,定期針對排放管理進行稽核作業。
績效與調整
- 能源強度較2020年減少29%。
- 2023年度累計轉供150,956度。
重大主題: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排放
重大原因
- 國際海事組織(IMO)公布航運所排放之氮氧化物(NOx)及硫氧化物(SO2)分別佔全球排放量13%及 12%,且依據環境部公布之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TEDS 11.1),港區對所在縣市污染貢獻佔有相當比例,其中以高雄港佔高雄市整體比例20%最高,而船舶又為港區主要污染來源,因此港務公司推動港區船舶管理,有助於空氣污染減量。
- 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一旦港口受極端氣候衝擊,船舶無法在既定的碼頭卸貨,供應鏈備受干擾,將影響下游的生產,也會反衝擊到上游產業,因此港務公司相當重視溫室氣體排放相關議題。
影響與衝擊
對環境面向具有潛在負面衝擊。
政策/策略
- 執行環境監控污染防治,提升港埠環境品質。
- 落實綠色港口推動方案,打造國際優質港埠。
預防或補救措施
- 若發現空污違規事項,立即要求改善,或給予勸導單並限期改善,如無確實改善者將蒐證後移送交通部航港局依法裁處且定期與地方環保局、交通部航港局各航務中心辦理聯合稽查作業, 並邀集業者召開宣導會議。
- 為降低港區空氣污染排放量,減少對鄰近市區之影響,港務公司針對船舶及車輛實施相關污染防制措施如下:宣導船舶進出港減速至12節以下、擴大岸電設施使用、自動化門哨加速車輛進出港區通關作業時間。
- 港務公司自身積極推動溫室氣體減排計畫,並輔導港區業者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及碳揭露,為降低港區活動碳排量,更透過陸(海)上交通運輸管理、設施電力化、污染減排管理,及與港區業者的商務契約規範等作為,與港口之利害關係人共同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 建置臺灣港群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以掌握港區能源使用狀況及提升管理效率,期未來能進一步降低港區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本公司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在2024年尚屬建置期、2025年系統完成並累積監測資訊,2026年後才能進行能控及比對前一年度後,提出具體節能或減碳的數值。
- 申訴管道:接獲民眾陳情或環保機關通知,公司意見信箱、環保局1999民眾陳情信箱、行政院意見信箱等。
管理評量機制
- 依ISO14064-1管理審查程序,定期針對排放管理進行稽核作業。
- 依據「國際商港空氣污染防制方案」年度目標辦理各項措施。
- 各港不定期進行港區環境巡查,若發現違規事項,立即要求改善,或給予勸導單並限期改善, 如無確實改善者將蒐證後移送交通部航港局依法裁處且定期與地方環保局、交通部航港局各航務中心辦理聯合稽查作業,並邀集業者召開宣導會議。
績效與調整
依環境部公布2023年鄰近商港空品監測結果,跟2017年資料比較後,基隆測站SO2減污量達 57%、PM2.5減污量達23%,高雄小港測站SO2減污量達71%、PM2.5減污量達31%。
重大主題:循環經濟
重大原因
- 為配合政府推動循環經濟政策,並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積極進行部會協調下,本公司協助一貫作業煉鋼廠轉爐石進行去化。
- 臺灣所擁有之水資源相當有限,故本公司長年秉持「取之於自然,用之於環保,回歸於自然」理念,多元化開發各類水資源(山泉水、回收水、地表水)於港區循環再利用,以達成節約用水之目標。
影響與衝擊
正面影響:
- 協助去化轉爐石不僅滿足資源循環再利用,亦可減少天然資源之開採及自然環境之保護。
- 開發水資源於港區循環再利用,可大量減少自來水的需求量,達到節約用水目標。
- 本公司透過資源循環再利用,對環境有正面影響之衝擊。
政策/策略
- 商港新生地之填築土方,部分以轉爐石來取代,並訂有品質及管理機制進行管控。
- 使用再生水執行港區植栽澆灌、揚塵抑制等作業,減少自來水使用量;或以因應極端氣候造成之缺水問題
預防或補救措施
- 除依環評規定於填築期間進行品質管控及環境監測外,另與供料方亦訂有緊急應變作業。
- 年度再生水預估需求量易受氣候影響,雨季的長度、強度均會影響實際用水量,故本公司除給水設備的修護外,亦極力提升給水相關硬體設備效率。
管理評量機制
- 依「臺北商港物流倉儲區填海造地計畫」相關環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核定報告辦理。
- 依工程會之施工綱要規範「第02703章轉爐石填海造地」,及經濟部工業局訂定「轉爐石海事工程使用手冊」辦理。
- 依雙方「轉爐石填築臺北港物流倉儲區第二、三、四期防風林帶協議書」辦理。
- 依本公司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環境永續小組執行計畫辦理。
績效與調整
- 自2020年11月11日開始填築,2023年度填築轉爐石1,745,854公噸(646,612立方公尺),累計填築轉爐石4,542,282公噸(1,682,326立方公尺)。
- 2023年節約自來水42.6萬公噸。
重大主題:生態多樣性
重大原因
港口經營目標除追求營運及效率外,環境永續議題已成為港埠永續經營之趨勢,如何保護港區環境,維持港區生態多樣性,是港口開發經營與生態保育達成平衡之重要議題。
影響與衝擊
負面衝擊:
生態多樣性議題極為重視,致力維護港區環境保護、海洋、陸域生物保育,避免生物多樣性流失衝擊生態系統運作。
政策/策略
為減輕港埠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之影響,並落實生態工程永續發展理念,本公司訂有「港埠工程生態檢核注意事項執行參考作業手冊」。
預防或補救措施
進行港區生態復育工作前,將先行針對港區內環境重要大議題進行指認,並進行深入探討研析。找出主要目標生態物種及相對應物種習性,並規劃棲息地及整個環境生態系提升工作方向,配合港埠發展及土地使用規劃提出具體相關可行性評估方案。
管理評量機制
配合國家生態檢核相關規定辦理。
績效與調整
- 蘇澳港完成南方澳豆腐岬海底珊瑚覆蓋率調查。
- 港埠工程生態檢核教育訓練1場次。
- 港區鯨豚通報處理紀錄,共計15次。
- 對臺中港白海豚族群進行生態環境調查及保育規劃,研擬白海豚保育措施。
- 高雄港南星計畫區野鳥生態調查,共計4次。
- 執行安平港紅樹林復育計畫,保護區面積為4.6公頃。